人脉无需设计的3点原因

  获取人脉的第一步是把人找到,第二步是初步的结识。结识成功,才谈得上价值交换的可能;交换发生后,人脉就被获取到了。那么,把人找到的标准是什么?怎样才算结识了对方?更进一步,如何快速、高效地找到和结识他?
 
  白龙SEO相信,无论你是不是经常被领导或KPI逼着找到客户和合作方,或者公司处于极速上升期充满着欲求不满的人才饥渴,又或者求职时被HR莫名无视一怒之下誓要找到老板本人,再或者创业项目万事俱备只缺明智的投资人慧眼识珠……任何事,只要急需人际协作,人脉课程就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。
 
  我们都知道人脉思维非常重要,但是,重要到什么程度呢?
 
  不用拿那些距生活太远的名人和古人为例,相信你能感受到人脉思维的重要程度。如果拿名人和古人举例,人脉发挥重要作用的故事将会不胜枚举。想通别人因人脉而成功后,很后悔我自己没早一点意识到人脉的分量。
 
  那么,既然人脉如此有用,如此重要,怎样才能让人脉为我所有呢?人脉是从哪里来的?显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吧。
 
  前些年有一本畅销书,叫作《人脉是设计出来的》。我买来看了,发现它其实只字未提怎样把人脉设计出来。想必作者也能感受到“设计人脉”的极端难度。在我看来,虽说人脉如此重要,人人都需要建立正确的人脉思维;但人脉却并不需要设计,而是你想要,想要就能快速地找到!
 
  为什么我强烈主张:人脉不需要设计,尤其是那种非常用心、刻意的设计。原因有如下三点:
 
  其一,由六度空间构成的人际网络是客观存在的。我们绝大多数人身在其中,和其他任何人原本就有连接,也就是说,连接你和别人的脉络天然的就在那里。其二,无论埋头苦干的匠人还是长袖善舞的活动家,他一辈子的成就都只是立足于自身而不是立足于别人,用来钻营人脉的时间多了,用于提升自身价值的时间也就少了。其三,虽然我们不去设计人脉,但只要掌握了适当的方法和工具,需要使用人脉的时候我们就能将它信手沾来,和那些煞费苦心、精心设计人脉的人差别不大。
 
  一、人脉设计与否,其实它都在那里,不增不减。
 
  除非你和新朋友完成了价值交换,又或者你破坏了原有的人际关系。如果我们定义人脉是“有用的”人际关系,那么,一段人际关系如果产生了或预期能够产生价值交换,一条人脉也就形成了。也就是说,人际关系酿酿着人脉,人际关系的变化往往带来人脉增加的可能。因此,一个人生活轨迹的发展、生活环境的变化才是他人际关系变化从而使人脉增长的主导因素;相比之下,他能“设计”人脉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。
 
  举例而言,从你加入某大学或某公司那天起,你的身上就被打上了这个机构的标签,无论你主观上怎么想,你都已经成了它的一分子,这时你的人际关系就发生了变化:你有了一群和你拥有相同标签的人—校友或同事。无论之前是否谋面,交流的时候,他们都会因为标签,自然地对你多些认同。相比没有这一标签的“外人”,他们更容易和你发生价值交换,这时你的人脉就增加了。这可比你挖空心思地把该机构的少数人“设计”和“发展”成自己的人脉要容易得多。
 
  反之,如果一段时间内你的工作生活环境不变,那么你的人际网络和其中酿酿的人脉也基本不变。
 
  二、我们的生命是极其有限的,精力是非常宝贵的。
 
  把时间用于钻营人脉,就无法用于低砺自身。自身价值不大的话,人脉就算“设计”出来也把握不住。我们想要的人脉当然都是素质较高、能力较强的人,那么这样的人显然不可能是任由摆布的绵羊。人脉的实质,其实是自身价值的投影(self-projection),如果你没有充足的价值和他交换,他又凭什么当你的人脉为你调遣使用呢?
 
  所谓弱国无外交,庶民无人脉。“社交蒸发冷却效应”说:所谓最想认识别人的人,同时也是别人最不想认识的人;最想要约会的人,也是别人最不想约会的人;最想说话的人,别人最不想听他讲……因此,那些以为关系就是全部,把混圈子当成走捷径的人最终都会失望!如果你是一个10分的人,你能奢望100分的强人和你交换价值,从而成为你的人脉吗?显然,无论怎么精心“设计”,人家也不太可能上套;除非你先奋斗到八九十分,甚至能和他并驾齐驱。到了那时,获得这条人脉可能仅仅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。
 
  罗振宇老师曾讲过,无论你是否次次意识得到,我们做任何事都得付出机会成本。因此,同样的时间精力,用于人脉设计就不能用于自我建设。对于达成我们的目标:获得人脉,需要付出的成本,前者事倍功半而后者事半功倍。聪明的读者觉得应该怎样抉择呢?
 
  三、获取人脉当然要先和那人接上头。
 
  而我认为在这个信息时代,想要迅速把人找到是格外轻松的事。
 
  前面我们提到,客观存在的人际网络是一个“六度空间”,它的基本含义是:只需要通过最多6个彼此相识的人,你就能联系到地球上的任何人;尽管地球上目前有超过70亿人。“六度空间”定律从提出假说到获得证实,历经了长达70年的马拉松实验。直到2008年,微软研究院从MSN庞大的个人对话数据库里调用1.8亿人的统共300亿条即时沟通信息,在进行了详尽的大数据挖掘分析之后,最终验证了“六度空间”是真实存在的,即便它肉眼并不可见。
 
  “六度空间”定律说:不分国家,不分民族,不分年龄,你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,平均而言中间只隔着6个彼此相识的人。排除极少数生活在撒哈拉沙漠、亚马逊丛林、北极圈冰屋,或者特殊国度的人,本定律对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地球人保证有效。当然,我个人还相信,如果研究者调用的是QQ数据库,或者后来的微信数据库,六度缩短到三度也有可能。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。儒学既非宗教,也非哲学,而是伦理;伦理探讨什么?翻来覆去就讲人际关系。所以说可以想见,我们中国社会人际网络的紧密程度,不仅能把老外吓一跳,多半也能超过自己的想象。
 
  无论是六度还是三度,都表明人际网络是如此的紧密,世界是如此的小。信息时代来临之后,由于各种极大缩短空间距离的通信工具横空出世,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也就更加密集了。形象地打个比方:在20世纪90年代初,我和我喜欢的明星只能靠书信联系,最多登门拜会,并没有共同的友人;而现在,我不仅可以写信或登门,而且可以在其官网、百度贴吧、新浪微博、微信朋友圈和他互动,甚至也可以有他的手机号;我们有共同的朋友,或者我的朋友是他朋友的朋友。
 
  在前信息时代,人和人之间可能只有一两条线彼此相连,中间没有节点;而在今天,人和人之间的连线就很多了,有的线上可能还挂着其他几个人。有着这么多联系,你要找到谁,真的就比过去容易太多了。因为人际网上的线条它就在那里,还挺多。你所要做的,无非是用互联网工具帮你擦亮眼睛,让你看清连接你们的线在哪里,以及哪条线最短而已。